LINE_ALBUM_fff_230

1. 应用佛法知识

增盛法是有助于成长的德行,共有四项;

1.亲近善士:是指懂得结识身、口、意都是“善”的善知识,也可称为具正见者(智者)。

2.听闻正法:是指在结识善知识后,要以尊敬心时常寻找机会,从它们那里听闻教诲。

3.如理作意:是指能如法地思考善与恶。

4.法随法行:是指按照道果次第而修,必须严格地按照佛法的次第去修习。

增盛是指在世间法上的成长,导致知识、财产、善性与宗教的增长,也是布施、持戒与修定的成长。

结交是指结识善人,希望学习到善法利己。

以尊敬心聆听是指懂得导师与听闻教诲的重要性。

如理作意是指如法地思考恶与善,真与假。恶行导致痛苦与伤害。善行能给自己与他人带来益处与幸福快乐。

法随法行意思如下:

1.是指所给予的目标。

2.依法是指如何达到目标。

3.行道是指学习与实践合一,成为法随法行。

依次地学习与实践佛法。例如:若学生要找到好的工作。他们就先努力、专心和不放逸地念书。

 

照顾的原则 ( 四摄法 )

一、布施:即给予知识或物品,以表示内心的关怀。

二、爱语:即说好话,告知有益之事并给与鼓励,进而同心协力。

三、利行:即并肩共进、互相帮助,热心行事,不期望从中获得利益。

四、同事:即遵守团体规定,与人和谐共处,行事如宜。做事有始有终,使别人开心与产生安全感。

团体共处

共同居住的原则 (六和念)

  1. 1. 慈身业:着欢悦的心情帮忙处理团体的事情,能与团员互相尊重与包容。
  2. 2. 慈口业:能好意地告知有益之事,并加以劝导、提醒对方,彼此互相关怀问候。
  3. 3. 慈意业:心怀相互利行之慈念,只观对方优点不挑缺点,需远离时互相祝福。
  4. 4. 同受用:所有如法之利,与同事者共同享用。
  5. 5. 同持戒:共同持清净戒,行善止恶,不让团体担忧。
  6. 6. 同正见:具有同样的正见,欢喜和谐,彼此不诤,共同以正见达到离苦得乐的目的。

四不行处行 (四种偏见)

1.因贪爱所产生的偏见,称为贪不行处行。

2.因嗔恨所产生的偏见,称为嗔不行处行。

3.因愚痴所产生的偏见,称为痴不行处行。

4.因惧怕所产生的偏见,称为怖不行处行。

这四项偏见都是不该有的。

偏见译为“接触不该接触的”。它是在教授尸迦罗越经里被译成偏见,据说那是因由恶行所致。这四项恶性经常出现在具权威者身上。

一个你喜爱的人,虽然他是个罪犯,但是他没被惩罚,反而被委以高职位等。如此称为贪不行处行。

一个不被喜欢的人,他将会被盯上,被他人挑剔,前途受阻或毁灭等。如此称为嗔不行处行。

不依事实吹捧与奉承一个人,如此称为痴不行处行。

希望得到有权势者的帮助,或因害怕无法得到他人的援助,而做出有损道德与犯法的事等。如此称为怖不行处行。

那些具有这四种偏见的人,据佛陀所说那些因为贪爱、嗔恨、愚痴与惧怕者而无耻地抵触佛法的人,将会失去人心。这好比如残月一样(渐渐失去月光)。

成就的四项德行

1.欲:是指对你所要做的充满,想要证得、达成、圆满、完成的欲望。。

  1. 勤:具正勤奋于你所要做的。
  2. 心:对你所要做的,具积极的想法(会如意)。
  3. 观:是指可以清晰地觉知到你所要做的。

这四项德行将接引人们跟随着他们的愿望。

成就是指成功的。途径(足)是指达到的原因。所以神足的指导致成就的原因。

欲意为愿望、想要、渴望与打算,当与神足结合时,是指强而有力的愿望、想要、渴望与打算,要达到成就。

欲神足是将所有的想法与所愿的圆满地结合在一起,如凶猛的川流能冲走树木、竹片、丛草等等。精进神足、心神足与观神足也都是同样的解释。

勤是工作上的鼓励,无论是大型工作、小型工作、繁重的、轻松的、艰难的,还是轻松、但繁杂等都勤奋。

心是专心地看待工作。如口渴之人会时常想到水。

观是以智慧思考,找出问题所在,并如何完成工作。

四梵住(四无量心)

1.慈:愿无量的众生能得乐或者超越欲望的爱。

2.悲:悲怜他人受苦,希望他们能离苦的同情心。

3.喜:见人得乐而生欢喜,就是愉快或喜悦之心。

4.舍:护持心不因悲喜而乐,保持一颗平常心。

“梵天”是指神圣、伟大。以个人比较,那是指一个活在禅定中,不热衷于感官欲乐。以想法的阐述,是指心中充满仁慈、怜悯、怜悯的喜悦、平常心或消除障碍。

四梵住(或称为“四无量心”)是指居于梵天界的条件;神圣或伟大的。愿无量的众生能得乐,毫无个人的私欲,称为“慈”。

给予他人协助、照顾或希望减轻那些遇上苦难、饥饿等等的人.并以体力与财力协助他们,称为“悲”。

看到或听到他人有所成,得到财富、官阶、荣誉和成就时,都会给予赞美与祝贺,称为“喜”。

心中要保持中立的心态。当看见敌人遇上苦痛、危险与灾难时,不幸灾乐祸;当看到自己爱的人遇上苦难等等时,我们都会同样给予协助,称为“舍”。

 

五项闻法的益处

1.聆听者能聆听到未闻的。

2.聆听者能净化所闻的。

3.聆听者能消除其疑虑。

4.聆听者能具足正见。

5.聆听者的心能变得明亮。

听闻佛法是一项重要的技巧,让有些人能弃恶扬善,并获得更高尚的人生。如:优婆提萨外道。佛陀开示,这世上有三种人:

1.有些人不管是在佛陀或佛陀弟子那听闻佛法后,他们都无法弃恶扬善。犹如有些病人,无论他们是否获得好的食物、住处和医生,他们都无法痊愈,唯有等待死亡。

2.有些人不管是在佛陀或佛陀弟子那听闻佛法后,他们都能去恶扬善。犹如有些病人,无论他们是否获得好的食物、住处和医生。他们都能痊愈。

3.有些人不管是在佛陀或佛陀弟子那听闻佛法后,唯有当他们都能弃恶扬善。犹如有些病人,他们能痊愈,是因获得好的食物、住处和医生。否则他们是无法痊愈。

因此,听闻佛法,让第三种人能直接受益。但为了未来的利益,第一种人也该闻法。为了能增加佛法的教导与认识,第二种人该闻法。

为了能更好的记得这五项闻法的益处。可简明扼要为:听新的故事;了解旧故事;消除疑虑;清除错误的观念与净化心灵。

六种尊敬法

尊敬:1.佛  2.法  3.僧  4.训练  5.尊从  6.接待

尊敬是指给予某人或事物该有的荣誉、支持与维护。

尊敬的行为,是敬礼、跪拜、鞠躬、站起来、让位、腾出空位、供养、看待、膜拜,等等。

现代尊敬佛陀的方式,是相信他是位觉悟者,不对佛像或宗教圣地,如:佛塔,有不敬的行为。

尊敬法,是指遵循戒、定与慧而修行。

尊敬僧,是礼拜,信仰,给予供养。例如:供养食物。

尊敬训练,是寻找训练的原因、知识、善行与好职业的价值,然后专心地接受训练。

尊敬遵从,是谨慎地与远离恶行,不忘行善积德和不想无益的事。

尊敬接待,是欢迎访客,并给予住宿、水、食物和善言,等。

七善法,共有七项:

1.知法:知因。例如:懂得苦的来源。

2.知义:知果。例如:懂得幸福快乐的原因与受苦的原因。

3.知众:了解自己,且随自己的国籍、家庭、地位、财产、随从、知识与德行而行事。

4.知足:懂得如何知足于正命与知量于日常所需。

5.知时:懂得如何分配时间参与不同的活动。

6.知自:了解社区与自己的哪些行为举止适用于社区里。

7.知尊卑(知人胜如):懂得以正法选择善与恶者,并能亲善离恶。

善人是属于好人,是懂得行为、语言、想法都是属于冷静与合格的。这样的人也可以说具足这七项德行:知法、知义、知众、知足、知时、知自和知尊卑,可称为善人。

懂得若任由火在房子里烧起,房子将会被烧毁,这就是“知因”。

因懂得若房子被烧毁,其他的财产也会跟着遭殃。而不该任由火在房子里烧起。这就是“知果”。

知因会让人们懂得弃恶扬善。

知果会让人们能收取教训而不重犯。

其他的七丈夫法也已清楚说明了。

八种世间法

这八种控制着世人而世人也被它们牵制着。所以也就称为“世俗法”。

这八种世间法,在佛教里也被称为世俗八风:1.利、2. 哀、3. 誉、4. 讥5. 毁、6. 称、7. 乐、8. 苦。

每当任何一项出现时,都应知道这是生命的无常、苦和变化自然。我们该如实了知。不要让它控制我们的心;因欲而喜或因不欲而厌。

这八项条件可分为两组:好方面:利、誉、称、乐,也称为“满足感”;坏方面:哀、讥、毁、苦,称为“不满意”。

世人被它们所操控,当我们获得益处时,我们将会喜悦。当我们获得弊处时,我们将会悲伤。在佛教的教诲里,两组的感受对道德系统危险。因它们让心疏远了戒、定、慧。

善知识守则十条

  1. 善知识应常思维:身为善知识应具足品德善行。
  2. 善知识应常思维:身为善知应多注意言行举止。
  3. 善知识应常思维:身为善知识应成就自己和他人。
  4. 善知识应常思维:身为善知识应坚强忍耐,不畏困难。
  5. 善知识应常思维:身为善知识应以戒行规范提醒自己。
  6. 善知识应常思维:身为善知识应接受他人劝诫我们。
  7. 善知识应常思维:身为善知识应必须断除心中的分别执着。
  8. 善知识应常思维:身为善知识应知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。
  9. 善知识应常思维:身为善知识应珍惜生,命把握当下。
  10. 善知识应常思维:身为善知识应德行具足,面对大众不至胆怯。
Scroll to Top